踏入2025年Art Central展場,香港藝術家吳觀麟的裝置作品《白雲觀照》宛如一片跌入凡間的雲氣,六十塊手工刻製的膠片以數學符號「∞」的形態懸浮,在LED熒幕的動態投影襯托下,形成虛實交錯的視覺詩篇。這件標誌著其「雲誌系列」第五階段發展的作品,不僅延續藝術家二十年來對自然意象的哲思,更展現了他如何將水墨美學的基因解構後,植入當代裝置藝術的軀體。本文將透過梳理吳觀麟從早期山石水墨、跨界實驗到「雲」主題的創作軌跡,探討其如何以「循環」為核心,建構一套銜接傳統文人精神與當代藝術語境的獨特美學系統。

從山石到雲霧:媒材革新中的精神延續
回望2004年香港文化中心的「吳觀麟作品展」,其筆下荒涼、冷峻的山石已顯露獨特的美學追求。山體裂縫縱橫交錯,如內心世界的隱喻。這種對自然物象的精神性投射,在嶺南大學2011年的《移山》聯展中更為明確──與葉立榮合作的地景裝置,直接將水墨中的「山」轉化為實體空間的介入者。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吳觀麟已開始突破平面限制,他在訪談中強調:「藝術給予我們在另一層面上改變現實的機會」,這句話預示了其後創作中持續強化的「轉化」哲學。
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AICA)的評論揭示其技法革命的關鍵:吳觀麟早年在日本「島之紙」上實驗油墨混合液體樹膠的流動效果,甚至使用牙刷、噴霧器等非常規工具,這種對媒材的破壞性創新,實質是對水墨「虛實相生」原則的極致演繹。正如藝評人韋一空指出,其創作過程猶如超現實主義者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的「拓印法」,在偶然性中捕捉意象雛形後,再以傳統筆墨修飾成形。這種「先破後立」的方法論,成為他日後處理傳統與當代關係的基礎範式。
留白的辯證法:「雲誌系列」的媒介轉向
《白雲觀照》所屬的「雲誌系列」,始於2004年對廢棄膠片的改造。中藝畫廊2023年的「三家聚流」展覽畫冊中,吳觀麟自述其創作邏輯:「將一些材料加以改變,或改變它的處理形式,從而重新賦予價值」。這種「無用之用」的東方思維,促使他將水墨中象徵「留白」的雲氣,轉化為膠片上的「填白」雕刻。在傳統卷軸裡,雲霧是畫面呼吸的間隙;而在吳觀麟手中,雲成為實體化的視覺主角,通過透明介質的層疊,重現山水畫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間體驗。
《漢雲》(2004)作為系列起點,仍保留較多繪畫性;至2009年《飛鳥》將雲形簡化為童趣圖案,2010年《白雲有意》則轉為船隻造型,詩意地重構孤帆遠影的古典意象。這種從具象到符號化的演變,在2025年的《白雲觀照》達到新高度──「∞」形排列不僅呼應大華銀行六十周年「甲子循環」的委託主題,更將道家「周行不殆」的宇宙觀轉譯為當代裝置語彙。LED熒幕的加入,使數位化的雲影與實體雕刻形成「動靜相參」的對話,打破水墨藝術的時空維度。

跨媒介的教學相長:師承關係中的傳統活化
《白雲觀照》的創作過程本身即是藝術觀念的傳承儀式。透過大華銀行「藝・坊」計劃,吳觀麟指導年輕得獎者鄒璐共同完成作品,這種師徒互動恰似其作品中「循環」主題的現實映照。鄒璐在訪談中提到「Tony老師對精確度的嚴格要求」,反映吳觀麟將水墨「筆筆有來歷」的嚴謹精神,注入當代裝置的製作標準。耐人尋味的是,這位習慣紙本創作的學生最終領悟:「即使裝置作品,只要擁有水墨意境,也能傳遞內涵」──這恰恰體現吳觀麟教學的核心:媒介只是載體,文人畫「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才是可遷移的本質。
這種教學相長的模式,早在2011年《移山》展覽已有端倪。吳觀麟與旅德藝術家葉立榮的對話,展現兩種文化視角對同一傳統的重新詮釋。而在2023年香港文化節的「書藝跨域」展中,他更將書法筆畫「投射」到特殊處理的宣紙上,這種「書畫互文」的實驗,與《白雲觀照》中手工雕刻的「雲紋」形成脈絡連貫的創作母題。
虛實的共生體:當代水墨的空間體驗
《白雲觀照》的裝置形式值得深入解讀:六十塊膠片形成的立體雲群,要求觀眾身體的環繞參與,這與傳統卷軸畫移步換景的觀看方式形成有趣的關係。強調觀者想像力的參與,雲霧既是實景,也是畫面的呼吸空間。當LED熒幕的數位雲影產生變化時,傳統水墨「一墨大千」的無限性,被轉化為物理空間中的互動體驗。這種處理呼應了法國哲學家梅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相關性循環」(correlational circle)的概念——藝術品不再是被凝視的客體,而是與觀者共同建構意義的開放系統。藝術品的意義並非固定,而是在觀看過程中不斷生成,這與水墨畫移步換景的觀賞方式高度契合。
雲無常卻有理:循環轉化之力
吳觀麟曾在訪談中強調:「白雲沒有常形但有常理」,這句充滿禪機的話語,揭示其創作的核心方法:抽離自然物象的表徵後,保留其內在規律與精神質地。當香港都市空間日益逼狹,《白雲觀照》以「∞」的無限符號創造出心理上的遼闊感,既是對道家「逍遙遊」的當代詮釋,也是對城市生存狀態的詩意抵抗。作品中的循環意象,既指向自然界的雲水循環,也隱喻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自我更新能力。
從2004年的山石水墨到2025年的《白雲觀照》,吳觀麟的創作軌跡構成一首傳統的當代變奏曲。若以鍊金術作比喻,他像是將水墨藝術的「留白」、「氣韻」、「筆墨」等核心元素分解後,重組為裝置、數位影像等新載體。這種轉化不是符號的簡單挪用,而是深入美學元素層面的再造。
《白雲觀照》反映了一種循環共生的文化範式──膠片刻痕中的手工溫度與LED的數位冷光、師徒傳承的嚴謹精神與年輕創作者的嶄新視野、東方哲思的深遠意境與西方裝置的空間語法,全部被編入「∞」的迴圈中。當我穿行於那片懸浮的雲陣時,看見了雲氣不斷變形卻保持本質的生命力。

吳觀麟簡介
198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修畢中國水墨畫課程,並獲文憑,2011年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作品曾獲多個獎項,包括香港藝術館「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之「市政局藝術獎」(繪畫.國畫素材.1994)與「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特別獎」(2004)等。
吳氏歷年來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其作品為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多年來他的作品跨越不同的媒體,由現代水墨作品轉化到裝置、攝影、雕塑,公共藝術、與及地景藝術,並參與設計及製作不少本地公共藝術項目。現於香港不同的藝術機構任教,包括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之專業進修學院。(來源: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網站 )
參考: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406/30/0630283.htm
https://commons.ln.edu.hk/vs_artist_catalog/5
https://www.aicahk.org/chi/reviews.asp?id=380&p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