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當下 Artistic Moments

藝術當下 Artistic Moments

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當代舞 X 多媒體 演繹莫高窟壁畫世界 引領觀眾感悟人生

提起敦煌壁畫,大家可能只有匆匆一瞥或佛像菩薩像的印象。若是細心觀賞,壁畫上多姿多彩的形像和構圖,每一個細節都是佛教文化的印跡和人生智慧和哲理的結晶。由香港舞蹈總會製作,其中一段曾獲2015年新布拉格國際舞蹈節評審主席大獎和編舞銀獎的原創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以敦煌莫高窟壁畫為靈感,用當代舞蹈、音樂、舞台和藝術科技呈現壁畫的文化藝術內涵,帶領觀眾體驗一趟禪修旅程——-認識壁畫裡的佛教文化世界,探索生死歸宿和世界萬象虛幻的人生哲理。 《緣起敦煌》中的《法相莊嚴》一段曾獲2015新布拉格國際舞蹈節評審主席大獎和編舞銀獎 《緣起敦煌》的故事背景是古代敦煌,僧人緣一發願求菩提心而禪修,他想像修建佛窟的供奉人祈福,想像亡靈望往生到極樂淨土……,僧人最終了悟緣起性空,萬象只是境隨心變,他將黃沙大漠披身以令敦煌千佛洞免被風沙塵暴掩蓋。整個演出分為顯真、 趨善、 慈悲 、弘美和歸淨等五部分。場景呈現的都是僧人禪修時的想像,觀眾除了從藝術層面欣賞這舞劇,還可嘗試投入僧人的心靈旅程。 編舞設計以當代的美學概念重新演釋敦煌舞蹈,配合高雅的音樂,奪目的服飾道具及化妝設計,幻變的舞台燈光設計及錄像投影,為觀眾帶來藝術性和觀賞性並重的視覺效果。此劇一大特色是由學院派和民間舞蹈團體的舞者合演,主要演員為專業舞者,多是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而其他演員都是來自民間舞蹈團體的業餘舞者,約八十名舞者合作得天衣無縫,在舞台上如出自同一個舞蹈團體。 文化遺產活現舞台 《緣起敦煌 》的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敦煌有八百多個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西端,是昔日行旅頻繁的經商通道和軍事要塞,也是佛教的重要傳播路線,不少人包括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為祈求平安和積累功德,出錢請畫師和工匠開鑿佛窟和繪製壁畫。西漢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敦煌設郡,至唐代敦煌隨著絲路通商而繁榮起來,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嘉峪關封閉,敦煌石窟亦隨之被冷落荒廢,至清末才有人偶然發現敦煌石窟。 今次第九度演出,部分段落的細節都作了修改和強化,例如群舞《法相莊嚴》、《金剛護法》兩個段落的雙人舞環節。跟以往演出最大的不同,是邀請了本港著名的中國舞舞蹈家唐婭參演《樂舞供養》中女主角「琵琶」獨舞和《香音伎樂》的雙人舞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琵琶在原版本動作的基礎上,大幅增加了技術難度性。另外,唐婭亦勇於嘗試及突破一向溫婉深情的舞台形象,以全新的肢體演繹及個性表達去詮釋「反彈琵琶」的永恆女主角。 何謂敦煌舞?敦煌舞並不是歷代相傳的文化遺產,也不是中國某地域的舞蹈。敦煌舞學創始人高金榮教授這樣定義——–敦煌舞,是壁畫舞蹈,是後人模仿敦煌壁畫中的靜態人物姿態,加以想像力而賦予富古典韻味的動態,匯集成舞。  《緣起敦煌》的緣起 《緣起敦煌 》由本港著名編劇家曾柱昭(擔任學術指導及腳本)和編舞家陳磊( 導演及編舞) 合作編創,並得影藝界前輩 劉兆銘擔任顧問;中國舞蹈家協會顧問冼源擔任藝術總監。 陳磊談及此劇的緣起是2014年底在香港文化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活動,當時香港舞蹈總會應邀為展覽設計「舞出敦煌」教育專場,他編創了四個小品節目《法相莊嚴》、《伎樂天女》、《樂舞供養》、《金剛護法》得到大家好評。敦煌素材引發了他的興趣,他於是抱著「痛並快樂著」的心情去將這主題擴充和創造。他謂「快樂,是因為敦煌包羅萬有又美不勝收,就素材而言,豐富異常;但隨之而來的花多眼亂,即是煩惱之一,也要考量如何呈現。」 陳磊從未到訪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學院學舞蹈時也沒有跳過敦煌舞。最初對敦煌舞的認識,就只有兒時記憶中的仙女仙境圖像,他在創作初期做了大量資料搜集,幸得曾柱昭提供了很多敦煌壁畫的圖文資料,以及介紹相關資料的佛學淵源,為細節和場面設計帶來很多新的靈感和刺激,而陳磊則主力設計動作和編排舞蹈; 兩人在佛教理念因緣果報的啟發下,整理出這部史詩式舞台作品的脈絡,最終做到結構緊密而場面構思精妙, 舞與詩相生相輝,畫與情交匯交織。 退休前是康文署助理署長的曾柱昭在大學年代是香港大學唯一修讀中國美術史的學生,畢業後一直從事博物館文物研究及管理的工作,退休後不斷從事戲劇及舞劇的劇本創作。曾柱昭在傳媒訪問中談過:  創作《緣起敦煌》不是為歌頌敦煌壁畫,而是走進壁畫探索為何有敦煌壁畫的出現。[1] 「緣起」一詞來自佛學裡「緣起性空」的思想,「緣起」就是說一件事情靠很多的條件來呈現、完成;「性空」是指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性,也不是永恆不變的。簡而言之:世事無常,一切都隨緣幻變。所以《緣》劇一幕又一幕的轉化。 壁畫上三十三人在起舞奏樂是極樂世界景象,佛壇前端有一對天鳥迦陵頻伽,有著人面鳥身和長尾巴。高舉琵琶罝於身後,右手向背後彈撥和右腳趐起的天女,展現古代西域敦煌經典舞蹈造型。 鼓勵年輕人從傳統文化藝術中學習 曾柱昭又說此劇以僧人緣一為主軸,這個角色的設定其實是年輕人的代表,故事講述他感到人生迷茫、不知人生意義為何;

Read More »

「+VE/-VE」展覽:四十多位香港藝術家回應疫情的創作

新藝潮於2020年8月推出一個名為「+VE/-VE」的展覽,展出四十多位香港藝術家回應疫情的創作。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對當前處境的反思和感觸。鑑於疫情嚴峻,展覽分階段舉行,第一階段為網上VR展覽,第二階段的實體展覽則將在限聚令放寬後向公眾開放。 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U5W9R1TjB6Q&fbclid=IwAR1qDNtVzd8Daunl4zQK96Oy80

Read More »

木頭幻化的神話世界

相擁的北極熊,禱告的免子... 似人一般在娓娓訴說自己的故事。 日本木雕藝術家仁吉(吉田昭彥)順應木頭原來的形狀雕出有不同神情和造型的動物。從事木雕43年的他九年前開始探索新的木雕表達形式,創出風格獨特的動物神話世界系列,這系列的作品看起來空靈平靜,線條柔和,不少人說他的作品有療愈心靈的作用。 仁吉說這輯作品以人與動物的融合為主題,透過動物的野性和本能表達人類社會和生活的故事,他喜歡為每件作品加上像詩句一樣的文字,  希望作品給人帶來一點微笑。 現年63歲的他於1978年 在北海道小樽開設了一間名為Atelier Nikichi的木雕小店,並開始從事木雕創作一直至今; 他堅持只用北海道的樹木做塑材。仁吉在日本曾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和群展。他最新的個人展覽將於在9月在札幌舉行。 一直 我們呆在一起吧 你叫喚我 在你的背上 是的,小 我點了點頭 我們永遠在一起 我叫喚你 我再說一次 溫暖,你的背 用力的擁抱你 https://www.facebook.com/nikichi.akihiko.yoshida Tweets by ateliernikichi https://www.iichi.com/shop/atelier-nikichi See Les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ikichi0922/ 資料來源:

Read More »

展能藝術家參與藝術發電機計劃: 我的身體 活現藝術

香港展能藝術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早前推出「藝術發電機-藝術家培訓計劃」引導本地展能藝術家深化發展個人的藝術實踐。 十位參加的展能藝術家者抱著樂於探索和冒險的精神,參與計劃安排的創作工作坊、小組分享和個別指導,作出個人的新嘗試——試驗不同的藝術材料;  開展新的創作概念和主題。他們不約而同說短短一個月的歷程,猶如充電,大家都貫注了新的能量去創新和表現自己。 計劃邀請了英國視覺及表演藝術家Rachel Gadsden博士提供指導,引導藝術家深入探索、互相啟發,從而創作出更富深度及個人風格的作品。她說由最初擔心在線上做創作工作坊會困難重重,但結果她喜見十位藝術家都非常投入,創作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作品,並且建立自己的方向; 而這些作品都來自藝術家的內心深處,都是有靈魂的創作,所以也能夠感動人。課堂亦設賞析環節,鼓勵學員欣賞和評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思考與其作品之間的關聯。 藝術發電機計劃的本地導師黎慧儀說與學員一起經歷了一趟旅程,樂見大家都勇於接受挑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過程雖然緊迫,但各人都很努力,從他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各人的思想和理念。 計劃以網上公眾分享為總結,參與藝術家在分享會上介紹自己的理念及作品。www.youtube.com/watch?v=G_qjkOiWDSM   Rachel Gadsden博士的創作範疇包括繪畫、表演、數碼電影和動畫,作品跨越主流及展能藝術領域。她早年在中東成長,她二十年來參與多項英國和國際的藝術項目,多以殘障、戰爭、難民、疫情等為題材建立跨文化對話,探討人性的普世觀念。 Gadsden博士目前專注於英國/阿拉伯的合作,以期連繫兩地的主流和弱勢/殘疾人士及社群,頌揚個人身份,文化及精神。她於2014年獲頒European Diversity Award – Hero of the Year; 2017年憑It was Paradise(與巴勒斯坦藝術家合作的項目)獲多項殊榮。   歐陽毅禧 用炭筆和顏料,強調以快的速度去創作帶有強烈情感的形體素描,他以《裂痕》去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放不下的感覺。「我選擇不去修補這些裂痕,而是讓時間去沖淡經歷,再面對新的將來和生活。」 黎惠珍《木棉花.我.故友》,粉彩及炭筆筆紙本,41.5cm x 58.5cm 黎惠珍(Sonny)  透過自畫像探索自己的身份。「參加這計劃而要上課,我坐巴士上課時每次經過天主教墳場,都會想起兩位離世的朋友; 

Read More »
輪廓 |44 x 42 x 35 cm|炻器Stoneware 1250 °C|202

羅士廉: 輪廓Silhouettes of Life

年月蒼蒼,驀然回首,只剩下時間的輪廓。 既然恆常的只有時間,在乎與否,不由於人,或許就不要在時間與空間中糾纏,嘗試在這重覆的轉換中,安靜地把身心靜下來,好好覺察自己。 做陶也就成為了覺察自己的過程。 陶土忠實地記錄生命的點滴,創作就是心象的投射,是自我內心風景的呈現,對現世的觀照,心轉景隨。作陶寄意,沒有刻意精準,只求景意,有點隨意和從容,當中的一按一揑,在緩緩旋動的節奏中,不知不覺間刻劃了光影的韻律和時間輪廓⋯⋯ 當中不背負太多情緒,有如電影中的長鏡,變得抽離,變得冷靜,變得純粹,變得清寧。 造陶過程深幽恬靜,陶作展露著大自然的氣息,其間跌宕起伏,遊走其中,彷彿看見了嶙峋山石、草木花葉、淺浪晨光、風雨招搖、混沌的軀體、在呼吸的皮膚⋯⋯ 時間就在這皺摺的收放中慢慢流逝,是一路從靑蔥走到焦黃的風景,像歲月中慢慢流逝的生命,不曾特別喜悅,也沒特別感傷。 人生有時或許沉重,幸得陶土作伴,生命過得穏實,創作途上偶然止步,細味出神,竟如初見,彷彿看到生命在時光流逝中,頓然綻放出一道光暈,如夢覺醒,感覺思緒在溶解,期後,心如水靜,了無牽掛,坐忘當下。 輪廓 |44 x 42 x 35 cm|炻器Stoneware 1250 °C|202 遊石| 36 x 39 x 54 cm| 炻器1250 °C|2021 貳零貳雲 |21 x 21

Read More »

草間彌生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

傳奇的國際殿堂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這陣子又顯鋒芒。四月份,在德國柏林有回顧她七十年藝術創作生涯的《在宇宙看見愛的花束》 (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 五月在美國紐約有《草間彌生:宇宙自然》 (KUSAMA: Cosmic Nature),刻下在香港有草間彌生作品的拍賣預展,我們在香港難得有機會欣賞到她從未曝光的早期畫作。

Read More »

為何莫高窟壁畫上有「黑人」?

觀罷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也許會得出一個印象,就是壁畫縱使讓人歎為觀止,卻因年代久遠,幾乎沒有一幅完整之作,個別壁畫甚至嚴重褪色,殘破不堪,讓人難以想像其原本面目。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