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虎毒不》去年開始已上映了大量優先場,甚至已符合了202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入圍資格(門檻為在該年內連續7天共有至少5場在戲院的公開放映),到今年4月上旬終於正式公映。
筆者對《虎》片可算引頸以待。女主角談善言憑在這部電影的演出獲得電影金像奬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究竟實際表現如何,是否足以/應該奪獎,固然是引發入場興趣的原因之一;同時,執導《虎》片的陳小娟首作是《淪落人》(2018年),成績可算不俗,但她要到約6年後才有第二部作品推出(以首映時間計算),也是惹人期待的因素。此外,筆者覺得,電影寫新手媽媽在誕下嬰兒後面對的種種壓力,包括家庭關係、經濟與工作、情緒等,無疑相當冷門,但卻值得關注,因為港產片從女性角度出發,剖視她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和問題的作品實在不多。

上世紀60年代初,張徹從台灣來香港,初期在報章撰寫影評,大力批評早年的中國電影,以至當時國、粵語片,往往陰盛陽衰,女星比男星吃香,男角常常比女角軟弱,很不正常(這是否一面倒的現象,難以定論)。他提倡港產片應該走陽剛路線,到1967年他拍出了《獨臂刀》大受歡迎,「大大扭轉了港片的『性格』,開創了此後長期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向」(石琪,〈張徹電影的陽剛武力革命──代序二〉,輯錄於《張徹──回憶錄‧影評集》,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年)。
當然,過去數十年間的港產片不是沒有以女角為主的作品,但是角色設定絕大部分仍然根據父權社會中的性別定型,很少有電影會深入探討女性面對的困難和掙扎。就以香港成就最高的女導演許鞍華的作品來說,其中有兩部評價甚高的均以女角主導──《女人四十》(1995年)和《桃姐》(2011年),但該兩個角色的塑造和視點均配合傳統父權社會的觀念,反而她的另外一些作品,如《客途秋恨》(1990年)和《黃金時代》(2014年)等,較多涉及女性在人生路途上的自主和探索。其他香港導演的作品中,在這方面稍有著墨,也頗有成績的,要數方育平的《半邊人》(1983年)和黃綺琳的《金都》(2019年)。這些或許算不上是女性主義或提倡婦權的電影,但至少是探討現代女性處境的作品,《虎》片自然也可納入此類。
以探討社會問題的寫實小品的準則來衡量《虎》片,成績可算有得有失。影片對初生嬰兒的母親的困境可說作出了相對全面和細緻的交代,女主角與身邊人物和環境的矛盾主要源於三方面:丈夫是否對她有足夠的關心,協助照顧嬰孩;工作與照顧嬰孩造成時間衝突,如何取捨;以至不同年代的照顧方法分歧,以及主角因過分緊張女兒健康而造成的壓力。由此引領到觀眾思考更為宏觀的問題:社會有沒有為剛分娩的產婦提供足夠支援?現代女性怎樣才可以兼顧家庭和事業?甚或我們能否在生活中堅持最高的理想準則,還是要接受退而求其次的務實安排?這些問題當然不易有明確的答案,但是電影後段女主角還是被逼選擇用奶粉取代人奶,反映了放棄理想的無奈,以至現實何等殘酷。難得的是,導演在處理這個悲慘故事時,手法相當克制,毫不煽情。
不過,筆者認為《虎》片仍不算十分動人,源於不少人物的塑造流於典型和表面,情節和場面的設計也有瑕疵,真實感不足。女主角既然十分渴望生育,理應事前有相當充足的部署和應變安排,不至於對嬰兒出生後的各種事故(部分可以預料)手足無措。她和kidult(孩子氣的成年人)丈夫(盧鎮業飾)的角色描寫理應做得更深入細緻。
片中女主角有三場對話重頭戲,其中兩場的對手分別是自己的母親(區嘉雯飾)和嬰兒的褓姆(馮素波飾),對話中談善言訴說心事,特別說到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中的挫折,雖然導演的設計有其心思(例如刻意的長鏡頭獨白),但三個角色的對白都顯得生硬,不像普羅大眾日常對話的「人話」,或太文藝腔,或太分析性,令劇情感染力大打折扣。
全片設計得最差的角色,要算與上述兩名女性老角在形象上造成強烈對比的女主角的「奶奶」(片中的粵語稱謂,即普通話的婆婆或家姑,彭杏英飾),遭塑造為徹底的「反派」,相當平面。以角色背景和演員造型推斷,這奶奶角色應該在70歲或以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或以後,縱使教育程度不高,也未至於竟會相信用符水塗在嬰兒身上可以治病吧?類似橋段在黃曼梨飾演奶奶、白燕或吳君麗飾演媳婦的50、60年代粵語片中已屢見不鮮,在超過60年後重演,未免難以令人信服。
年輕創作人覺得上一代某些思想、文化或意識形態比較陳腐,不合時宜,作出批評甚或嘲諷,筆者對這種表達方法沒有異議(不論是否同意其論點),但是創作人對於不同年代的風俗、文化和歷史需要作更為嚴謹的考證,不能用「想當然」的態度處理。片中另一個看來與「時代不符」的例子是將女主角定名為「淑貞」,相信是編導的刻意設計,用以顯示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期望(或是定型,又或是桎梏),但這個名字較常見於70年代或以前出生的女性,若推斷女主角應為35歲左右,出生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則「淑貞」已並非常用的名字。

本文刊出之際,香港電影金像獎剛舉行了新一屆頒獎禮。談善言敗於《破。地獄》的衛詩雅手上,其實《虎》片中逐步走向抑鬱無助的母親角色絕不易演,談演來並沒有誇張過火,含蓄內歛,頗有層次,難怪未正式上映已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女演員獎」,若能在電影金像獎再下一城也屬合理。不過筆者認為衛的表現同樣十分突出,雖然網上有些評論對結果頗有異議,但《破》片中她的角色情緒變化幅度較大,衛拿捏出色,獲獎亦屬合理。
香港近年冒現了不少出色的年輕女導演和女演員(包括本屆電影金像獎的部分候選人),筆者期望,她們會帶來更多、更出色的女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