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減法的展覽《一方水土》: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關注
展覽的名稱是 《一方水土》,靈感來自中國諺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探索環境與人文之間微妙的關係。如果放在香港當代藝術的脈絡來看,它是關於藝術家如何在這片土地的養份中,孕育出他們的創作,以作品回應所處的時代。
主頁 » 跨媒體藝術
展覽的名稱是 《一方水土》,靈感來自中國諺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探索環境與人文之間微妙的關係。如果放在香港當代藝術的脈絡來看,它是關於藝術家如何在這片土地的養份中,孕育出他們的創作,以作品回應所處的時代。
在一個僅約兩百平方呎的藝術空間曾有這樣一個展覽 —幽暗中只有一個角落在發光,其他展品都藏在陰影裡,數分鐘後原本明亮的區域暗下,另一個角落又亮起來。
香港 M+ 博物館正在展出新媒體藝術先鋒邵志飛(Jeffrey Shaw)的《可讀城市 香港》(Legible City Hong Kong)。這是該系列作品的第四個版本,融合了現實與虛擬,提供互動的藝術體驗,並邀請作家董啟章合作,場域設置於香港。
我會形容這一個展覽,就好似在一個建築現場打開的一本書,我們作為觀眾,被藝術家邀請走入這一本書,在不同的空間去經驗不同故事的章節。──郭瑛
表演藝術一向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近年受到疫情強烈衝擊之下,實體展演的步伐被打亂,藝文團體面對史無前例的關口。
都是因為紀念碑上的名字……位於巴黎一區的法國中央銀行的院子裡有一個紀念碑,紀念在戰爭中死難的銀行員工,從上而下是 1914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Graffiti(塗鴉),Breaking(街舞),DJ,MC成為了構成嘻哈文化最主要的四大元素。而塗鴉文化一直被用作人們溝通和傳遞個人思想的工具,一種追求自由和表示抗議的行為。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技術以極快的速度改變了我們與世界和人的關係。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所產生的變異,我們可能忽略了變化背後的基本動機。
佛教講因果,一個念就是一個因,一念花開,因要在因緣具足下遇到緣,因地果還生。
邵志飛(邵教授)從上世紀60年代中至今,一直致力開創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並深研「科技」(techné)的本質。我們訪問了邵教授,聽他現身說法,談談過往的藝術實踐,以及更重要的課題:藝術與研究的軌跡如何與今天的世界共同推移。
在小勇的感官體驗裝置和兩位舞蹈員短短45分鐘的作品中,我想起了星空,想起了黑夜中藍光泛現的海浪,想起了沙子與它們的餘溫。
日本漫畫《鋼之鍊金術師》中的主角擁有一隻機械右臂,而且擅長運用鍊金術。鍊金術師先是「理解」物質內在,然後將物質加以「分解」,「再構築」製成不同物品、武器,例如變出一支長矛從地面伸出來,又或者變出拳頭穿過牆壁襲向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