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體藝術

跨媒體藝術

一個減法的展覽《一方水土》: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關注

展覽的名稱是 《一方水土》,靈感來自中國諺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探索環境與人文之間微妙的關係。如果放在香港當代藝術的脈絡來看,它是關於藝術家如何在這片土地的養份中,孕育出他們的創作,以作品回應所處的時代。

跨媒體藝術

香港文學與藝術在科技時代的重塑與延展

在一個僅約兩百平方呎的藝術空間曾有這樣一個展覽 —幽暗中只有一個角落在發光,其他展品都藏在陰影裡,數分鐘後原本明亮的區域暗下,另一個角落又亮起來。

跨媒體藝術

可讀城市與香港「字」

香港 M+ 博物館正在展出新媒體藝術先鋒邵志飛(Jeffrey Shaw)的《可讀城市 香港》(Legible City Hong Kong)。這是該系列作品的第四個版本,融合了現實與虛擬,提供互動的藝術體驗,並邀請作家董啟章合作,場域設置於香港。

《饕餮》2022 霓虹燈、場域特定裝置 3000毫⽶×1215毫⽶ 相⽚由⼤館提供
跨媒體藝術

策展人郭瑛談「江康泉:戰國龐克」

我會形容這一個展覽,就好似在一個建築現場打開的一本書,我們作為觀眾,被藝術家邀請走入這一本書,在不同的空間去經驗不同故事的章節。──郭瑛

邵教授(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藝術與科技

邵志飛:「今時」往往是藝術科技創作的語境

邵志飛(邵教授)從上世紀60年代中至今,一直致力開創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並深研「科技」(techné)的本質。我們訪問了邵教授,聽他現身說法,談談過往的藝術實踐,以及更重要的課題:藝術與研究的軌跡如何與今天的世界共同推移。

藝術與科技

科藝鍊金術—黃宏達(Victor)和他創作的拍檔 A.I. Gemini

日本漫畫《鋼之鍊金術師》中的主角擁有一隻機械右臂,而且擅長運用鍊金術。鍊金術師先是「理解」物質內在,然後將物質加以「分解」,「再構築」製成不同物品、武器,例如變出一支長矛從地面伸出來,又或者變出拳頭穿過牆壁襲向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