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

《華燈初上》報紙廣告
影像藝術

《華燈初上》(1961)──舞廳和情感救贖的惡托邦

在今年一月,我參加了一場由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名為「舞文弄影」的討論會,主題探討電影與文學的關係,選映的作品是由多產作家阮朗(原名嚴慶澍,1919–1981) 創作並親自編劇的《華燈初上》。

詹家俊(前排最中)在一場電影《山莊日記》慈善觀映活動後,與演員和工作人員合影。
影像藝術

《山莊日記》:突破框框的香港電影新嘗試──專訪監製詹家俊

近年香港電影市場以商業片為主導,一部沒有明星陣容、由殘障及智障人士擔綱演出的電影要在戲院上映,難度可想而知。《山莊日記》的監製詹家俊和團隊卻用心經營,不但成功完成製作,更開創出一種嶄新的發行模式,讓這部溫馨動人的作品得以持續發光發熱,在香港電影史上寫下獨特的一頁。

梁詠琪在《臨時決鬥》演繹出色,但全片稍嫌兩邊不討好,票房也不理想。
影像藝術

票房失收帶來的反思:香港人還需要賀歲片嗎?

今年香港賀歲片的票房反應冷淡,對於港產片影迷來說,大概不會感到意外。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數字,香港各電影院由農曆新年除夕至年初四共5日的總票房僅為3,060萬元。

阿寶(胡歌 飾)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海上繁花,上海之夜(之二):王家衛的後97

《繁花》是王家衛導演的首部大陸電視劇作品,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原題《上海阿寶》),千呼萬喚之下,中國央視於2023年底推出。故事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的上海,年輕商人阿寶(胡歌飾)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如何歷盡艱辛,在上海的商界打拼,其中的商戰股票市場激鬥的故事,穿插於阿寶與四位女性的感情轇輵。

在《爸爸》中,劉青雲以看似平淡的方式來演繹慘劇後的傷痛,反而給觀眾更深刻的感覺。(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從《爸爸》探看近期港產片的父親新形象

記得在《正義迴廊》(2022年)上映時,翁子光接受訪問,表示在拍完《踏血尋梅》(2015年)後,已無意再導演奇案片,因此將《正》片交由何爵天執導,自己出任監製。不過,事隔兩年,翁子光導演的新作《爸爸》卻又是取材自一宗奇案。影迷不禁有疑問:他為甚麼會「食言」?

董瑋是出色的動作指導,又經歷了動作演員業過去幾十年的盛衰,在片中表現極為精采。(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從《武替道》回顧昔日香港動作演員業生態

說到港產片能打入國際市場的類型,最主要的毫無疑問是動作片。第一部能在西方市場賣座的港產片是邵氏公司的《天下第一拳》(1972年,南韓人鄭昌和導演,羅烈和汪萍主演)。該片1973年在美國和英國均創出熱潮,更曾經是美國兩個星期的賣座冠軍。

《我談的那場戀愛》帶來對「甚麼是戀愛」的反思,值得細味。(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城市人的寂寞心事:《我談的那場戀愛》與《望月》

今年暑期,香港的電影院近乎完全沒有港產片開映,要到8月底,才有個別較類近傳統黑社會電影的商業製作推出,但看似欠缺新意。因此,在9月中上映的《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概是「餓戲」已久的港產片迷樂於捧場的作品。

影像藝術

上海之夜,海上繁花(之一):徐克的前97

《上海之夜》是徐克、施南生1984年創立電影工作室時的首部作品,在電影工作室成立40週年之際,4K修復版《上海之夜2024》於2024年5月17日在第77屆康城國際電影節「康城經典」單元進行首映,據聞影片即將在全球各地陸續安排上映。